理论
紧盯关键环节提升案件查办质效
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必须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高压态势,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江西省新余市纪委监委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定反腐败斗争决心和信心,紧盯关键环节,推动案件查办取得更大成效。
着力发现问题线索。一是主动排查深挖。聚焦改革发展大局,找准被监督单位工作重点、薄弱环节、廉政风险点,紧盯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直属单位“一把手”等关键岗位,探索“看底稿、看数据、看现场”工作法,强化大数据信息化运用,对在办案件再研判再梳理,精准发现问题线索,助力监督办案提质增效。二是督促及时移送。充分发挥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信息互通、研判会商、线索移送工作机制,促进相关单位明确移送标准、畅通移送渠道,及时移送问题线索。贯通联动“纪巡审”,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联动发现问题线索。三是精准分析研判。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密切市纪委监委部门间沟通协作,完善信访、案件监督管理等部门前端甄别、筛选机制,初步对业务范围外、无实质性内容、明显失实等线索进行过滤,做到高效分流。承办部门结合被反映人所处行业特点、单位政治生态、岗位廉政风险等情况集体会商、综合研判,根据线索价值、可查度,提出分级分类处置意见,进一步提升线索办理质效。
扎实开展线索初核。一是牢牢把握线索走向。根据反映内容,找准工作方向,坚持从整体上谋划怎么查、查什么,预判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二是精准查找廉洁风险点。深入研究初核对象年龄、专业背景、性格爱好、工作履历、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画好立体“人物像”。根据涉及行业、单位工作性质,结合个人岗位变化、分工调整等权力运行轨迹梳理关联信息,如审批监管、工程建设、企业投融资、执法司法等,摸清人的关系、事的脉络、资金流向,特别关注异常信息,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线头”。三是严把事实证据关口。严格依规依纪依法查询有关信息,加强分析比对,从项目承接、资金流向、日常交往入手,研判初核对象“工作圈”“社交圈”“利益圈”,瞄准关键人、关键事、关键问题,明确核查重点和方向。注意选择波及范围较小、利益涉及面较小、社会影响较小的“小切口”切入,坚定稳妥推进,严把证据关,形成完整闭合的证据链条。
做实案件查办“通篇文章”。一是有效统筹力量。成立审查调查组时,科学组织各板块、各条线、各层级力量,如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综合等部门,既考虑熟悉初核情况的人员,又充实掌握行业系统问题的业务骨干,动态做好人员分工;加强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案件思考,深化风腐同查同治;坚持从个案查办、重点惩治向系统整治拓展,一个领域一个领域攻坚,巩固“一案一总结”机制,全面复盘,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二是准确定性量纪。坚持既看问题本身,也看主观动机、一贯表现、历史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因素,精准把握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为公与徇私等情形,对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担当干事、推动发展中出现的失误偏差,区别情形、审慎处置,对一心为公、不谋私利的党员干部依规依纪依法合理容错、减责免责。常态化开展“审评同步”,采取集中评查、交叉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案件质量评查,切实提升依规依纪依法办案质量。三是做实以案促改促治。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在办案之初就同步谋划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加强案件剖析,深刻揭示腐败成因,提好整改建议,举一反三,精准推动开展“小切口”专项治理,着力从源头防范腐败滋生蔓延。运用身边人身边事摄制警示教育片、编印典型案例汇编读本,分层次分领域开展警示教育会,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不断提升警示教育的针对性和震慑力。(杨泽民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