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纪委
首页 > 清风苑 > 评论 正文

评论

以文化人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9-16 09:46:11

  文化的力量,无声无形,却可感可及。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养人的气质、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境界。千百年来,从典籍中的智慧到舞台上的故事,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教化众生、滋养心灵、以文化人。这,正是文化超越时空、触动灵魂的不竭源泉。

  《韩诗外传》载: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个叫闵子骞的人,恭敬孔子的才学,前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闵子骞脸色蜡黄、干枯,过了一段时间,脸上变得红润起来。子贡觉得奇怪,便问其缘由。闵子骞说:“我生活在偏僻乡下,到老师门下学习做人治国的道理,心里十分高兴。但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也有所向往。两种情形时常在我脑子里打架,因而寝食不安,脸色干枯。现在,我受老师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多,能辨是非、知美丑了,那些‘龙旗’之类的浮华再也不能动我心了,因而心情平和,脸色也就红润起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气质上、你的言谈举止上,你的胸襟和情操上,乃至影响到你的容貌。这便是闵子骞脸色由蜡黄变得红润的原因。

  由读书延伸到文化的其他方面,或唱歌跳舞,或看电影电视、欣赏戏剧,或学习书法绘画,或外出旅游,或参观博物馆……都能从中获得文化艺术的享受和精神滋养,在变化外在容貌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也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

  “我初心如是,老亦如此”……一段时间,原创话剧《苏堤春晓》一票难求,苏东坡一生的际遇让许多观众热泪盈眶。一位古人为什么让今人为之动容、为之倾倒,除了苏东坡本身的绝世才华和人格魅力外,其内在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来自文化的魅力,是文化观念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各种形式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和传播,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忠贞品格、自律意识、和合精神、卓越智慧,并从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对抗困难的勇气。在“内卷”与“躺平”的拉扯中,“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成为治愈焦虑的良药;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获取信心,相信自己总有发光发热的机会,从而精神抖擞、坚毅前行。

  在中国古籍中,“文化”是“文”和“化”的复合。“由是文籍生焉”,指的是文字;“文命敷于四海”,指的是文德教化;“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指的是诗书礼乐之类,也称“六艺之文”。至于“化”字,则有教化、使变化、化生、造化等意思。“文”和“化”联系起来用则始见于《周易·贲卦·象传》,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以文教化”“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重在一个“化”,即把人的素质提高,把人的境界提高。这种“化”是“润物细无声”的化,需要排除干扰、涵养静气;这种“化”是久久为功的化,需要涵养专注、持之以恒;这种“化”是融入血脉的化,需要涵养功夫、搞好转化。以文塑身,以文铸魂,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满和强大,坚定地守护人生准则,执着地追寻理想信仰,以自信昂扬的精神状态回答好时代答卷,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丰盈、多姿多彩。(向贤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