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纪委
首页 > 清风苑 > 评论 正文

评论

知足常止 廉久心安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11-03 10:08:25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语出《道德经》,意思是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老子因此感慨“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即是说懂得满足的人才能常常感到满足。寥寥数语,既揭示了贪欲之害,更体现了“知足”之智与“节制”之道。这也提醒党员干部要严以自律、俭以养德,时刻谨记“知足则久,守廉方安”的道理。

  知足似幽兰自芳,源于清醒,贵在持守。知足并非消极妥协,而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洞察。古人深明“知止不殆”的道理。北宋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刻苦求学,身居高位后依旧保持清廉俭朴作风,晚年更是捐出俸禄兴办义学,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清代廉吏张伯行,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自省自警,其清廉之名流芳百世。唯有守住内心“不贪”的至宝,不被外物所奴役,才能心境澄明,行稳致远。

  节制始于慎微,成于持恒。廉洁的堤坝往往溃于细微之处的松懈。从“知足”到“知止”,关键在于慎始慎微,防患于未然。东汉名臣杨震“暮夜却金”,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四知”箴言严拒贿赂,守住了清白。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用“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比喻告诫,廉洁一旦被小贪小占的污点沾染,便再难恢复纯净。揆诸现实,那些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往往有着相似的堕落轨迹:从笑纳“一包烟、一瓶酒”这样的“小节”失守开始,在“温水煮青蛙”般的侵蚀中逐渐丧失警惕,私欲最终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便是缺乏节制,放纵贪欲招致灾祸的惨痛教训。

  “不贪为宝,廉慎为师。”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知足常止”绝非空洞教条,必须转化为“日日掸尘,时时拂拭”的躬身实践,常思入党宣誓时的拳拳初心,常掂任职承诺处的巍巍重任,常念退休回望际的朗朗襟怀。唯有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清廉本色融入血脉,方能永葆“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赤子丹心,做到知足常止、廉久心安。(何思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