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纪委
首页 > 清风苑 > 史鉴 正文

史鉴

游有道则见闻愈广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3-02-21 09:28:10

  清代散文家包世臣在其文《小倦游阁记》中写道:“遇山川,则究其形胜厄塞;遇平原,则究其饶确与谷木之所宜;遇城邑,则究其阴阳流泉,而验人心之厚薄,生计之攻苦;遇农夫野老,则究其作力之法,勤惰之效;遇舟子,则究水道之原委;遇走卒,则究道里之险易迂速与水泉之甘苦羡耗,而以古人之已事,推测其变通之故。”正是如此,“则见闻愈广,研究愈精,而足长才也”。

  可见,古人的游历,是有“道”的,遇到山川平原、舟子走卒,都会用心考究,以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同时与贤明的人交流切磋,所以游历越频繁,见闻越广博。这个“道”,可以说是儒家“格物致知”的求知精神,是传统士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悟百般理”的精神内核。

  “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遵守游之道,往往会开启心智、升华境界,提升一个人的见闻和才干。宋濂《送陈庭学序》一文,也讲述了游历与才干的关系。浙江台州的陈庭学,善游历,“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所谓,向山借强,向河借奔。陈庭学阅历的增长、文章的精进,正是得益于蜀中的多年游历。

  搜尽奇峰打草稿,阅遍群山始见金。游历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探求;是一种调研,也是一种开掘。王安石边游边悟,边游边探索,其名篇《游褒禅山记》,给人颇多思考。苏轼途经湖口时游览石钟山,对其名称感到好奇,并对前人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有疑,便于月明星稀之夜与长子苏迈共乘小船实地考察,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写下传世佳作《石钟山记》,发出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事实上,苏轼很多佳作的诞生,都与其善游历有关。“黄州惠州儋州”,一路走来,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柳宗元有言:“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则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现如今,游历、旅游越来越受欢迎。然而,有些人在游历中缺少“游之道”,看似走了很多地方,只是留下一些照片而已,人生见闻和知识才干并未增进多少。他们当中,有的流于走马观花,对人文景观一知半解,对自然风光无所触动;有的喜欢到处“打卡”,东南西北走了不少地方,却丰富不了思想,看不到时代变迁,探求不到发展规律,仅成为一个匆匆“过客”而已。这样的游历,自然不会有才干的提升、生命的体悟、境界的升华。

  游之道,与党员干部的调研之道是相通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当前,仅靠阅读书本已很难洞察世界脉动和基层实情。要想增长见识、提升本领,更加需要多游历、多调研、多观察、多思考。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多拜人民为师、了解时代风貌,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桑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