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吾乡杨公
福建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漳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自唐代以来即为州、郡、路、府之治所,一段窄路,一条小巷,皆有代代流传的漳州记忆。古城内的杨老巷(又称洋老巷)就是如此,至今仍流传着明代名臣杨联芳的故事。
杨联芳,字蘅苑,明漳州府龙溪县人,幼年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杨联芳在福建乡试中斩获第二名,四年后(1601年)考中进士,位列三甲第六名,由此步入仕途。杨联芳中进士后,先于通政司观政,后授行人司行人(负责传旨、册封等事务)。因丁忧归乡,守孝期满后复职,逐步升迁至户部郎中,并曾监督大通桥漕运,大通桥又称大通闸,在北京东便门外、通惠河起点处,是运河上的重要闸口。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杨联芳外放浙江,先后任金华知府、杭州知府。任内以清廉勤政著称,尤其在杭州知府任上,其德政被杭人传颂。他体察民情,不避权贵,有大官子侄骄横违法,杨联芳严惩不贷,使豪右敛迹。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杨联芳升任贵州按察司副使,后因遭人中伤,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辞官致仕,回到家乡,定居漳州城东坂后街小巷。
杨联芳致仕回乡后,热心公益事业,族谱记载他曾资助修葺漳州文庙,支持儒学发展,资助贫寒学子,更传说他亲自授课,学生中多人考中举人,故有“杨门桃李”之美誉。
明末,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杨联芳组织乡勇保卫漳州,曾协助官兵在九龙江口击退倭船。漳州民间至今流传“杨公布阵退倭”的故事。在漳州明清碑刻中有一则《重修江东桥记》提到“乡绅杨联芳助捐”,推测其曾参与地方水利或交通建设。
杨联芳对待乡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丝毫看不出他曾担任过按察司副使这样的正四品官,虽贩夫童子,亦喜与之言谈亲近。《漳州府志》载:“联芳虽抗直,顾真率坦易,即贩夫童子,相对笑语无贵容,曰:‘吾居乡故也。’”当他听说老百姓遭遇不公之事时,他敢于为民请命,向地方官力陈是非,“气露眉宇”,令地方官必须严肃面对。
杨联芳不仅为官为人值得称颂,亦致力于经学研究,著有《诸经纂注》三十四卷,杂采诸经,分类编辑,对于经学内部的汉学与宋学之争公允持论,不偏向哪一派,各注字义于旁,以便记诵。该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据传,杨联芳还著有《蘅苑文集》和加强闽南水师建设的《海防策论》,可惜未传世,仅明末大儒黄道周《榕坛问业》中保留其少量言论。杨联芳寿至八十七岁,天启七年(1627年)赐葬二十三都(今漳州市浦南镇)。
漳州人感念杨联芳一生耿直,有功于民,称之为杨老,商议立祠以纪念,并把其居住的小巷称为杨老巷。黄道周的文集中曾提及杨联芳,称其为“吾乡杨公”,赞其“敦行古道”,可见对这位漳州乡贤的亲切、崇敬。如今,关于杨联芳的故事,仍在漳州流传,其事迹被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漳州府志·人物卷》、清乾隆年间编修的《福建通志·职官志》、民国时期编修的《龙溪县志·乡贤传》、漳州民间故事集《芗江旧闻录》等文献记载,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杨特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