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柱石之坚
“柱石之坚”出自汉代袁康《越绝书》:“内无柱石之坚,外无断割之势。”意为坚强可靠,才能担负国家重任。此语生动地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坚”字,既是顶天立地的身姿,更是忠诚可靠的品质。
“坚”,会意字兼形声字,从臤,从土。《说文解字》曰:“坚,刚也。”其本义为泥土坚硬,引申指坚固的事物,又引申指坚定、坚实、固执等。
柱石指的是顶梁的柱子和垫柱的础石,用来借指肩负江山社稷重要使命之人。《后汉书·伏湛传》记载:“湛容貌堂堂,国之光辉……柱石之臣,宜居辅弼。”这是南阳太守杜诗上书推荐伏湛时的话,伏湛秉节持重、老成谋国,有不可夺之志,正是宰相人才。《汉书·师丹传》记载:“关内侯师丹端诚于国,不顾患难……确然有柱石之固,临大节而不可夺,可谓社稷之臣矣。”作为国之栋梁,不仅要具备妥善处置日常政务的能力,而且在大是大非关头,要能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惜个人安危得失,这样才能称得上国之柱石。
柱石之坚,要有坚如磐石的决心与担当。《楚辞·九章》曰:“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志坚而不忍。”因志向坚定不移,又怎能半途而废、甘愿放弃?《吕氏春秋·诚廉》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可以破开,然而不可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磨碎,然而不可改变它鲜红的颜色。若是面对大风大浪心生胆怯、左右摇摆,定然经受不住考验,所以,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柱石之坚的前提所在。
柱石之坚,要有坚忍不拔的恒心与坚守。苏轼在《晁错论》中提出了犀利而深刻的论断:“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路再远行则将至,事再难做则必成。越是千秋伟业,越需要不畏艰险的气概,越需要知重负重的担当,越需要百折不回的信念。是握紧拳头、咬紧牙关,顶着压力持续向前?还是松一口气、懈一股劲,导致徘徊不定,甚至功亏一篑?秘诀就在于一个“坚”字,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的那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身处逆境时,更能彰显勇者坚贞不渝的精神。
“坚”是一种充实。《诗经·生民》有歌谣:“实发实秀,实坚实好。”作物拔节抽穗、逐渐饱满,源于接受阳光雨露后的自觉成长。“坚”是一种厚重。《论语·子罕》颂扬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渊对孔子学识道德博大精深的由衷感叹,也反映出他自己终生求索的为学之道。“坚”更是一种内心的强大。郑板桥以竹喻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风刀霜剑日日相逼又如何?只要植根于坚实大地,就无怨无悔地向这个世界报以苍翠生机,也终将坚守到万物蓬勃、无边绿海的那一天。
新时代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应热爱事业、担起责任,始终磨砺保持“柱石之坚”。(刘紫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