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一轮明月映万川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西安碑林《官箴碑》上的文字,流传十分广泛。这则36字官箴的起源,要追溯到明代理学家曹端。曹端(1376—1434年)是河南渑池人,明永乐七年(1409年)参加会试,登副榜(乙榜)第一,被授为山西霍州学正,从此步入仕途。
曹端在霍州任学正时月俸不高,日子过得拮据。他清廉自守,面对家长和学生送礼,一概拒收,但闻知学生王鉴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他送去自己三个月的俸禄。州官理事不公,他入衙直言相辩;年遇灾荒,他进署力劝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载:“霍州樵者拾金钗以还其主,人以为异,樵曰:‘第不欲愧曹郡博耳。’”樵夫拾金不昧,因为他不希望愧对曹端,可见曹端以自己的模范德行影响了许多人。
有一回,霍州知府郭晟向曹端请教为官之道。曹端对他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郭晟深服其教。后来,山东巡抚年富对曹端的“公廉”说略加改动,并加上了“公生明,廉生威”六字,于济南刻碑立石,自此这36字官箴横空出世,影响至今。
曹端以清廉立身,勤政爱民。他曾三次主持陕西乡试。面对他人的关说,他以“天道原来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抡才若不依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明志,为国选材,务必秉持公正。
明宣德九年(1434年),曹端去世,由于其清贫如水,曹家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只能靠朋友和学生出资将他葬在了霍州城东杜苏沟村。直到十多年后,翰林学士黄谏捐资迁葬,曹端才魂归故里。
曹端为后世留下了《太极图说述解》《通书述解》《西铭述解》《夜行烛》等,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明宣德六年(1431年),56岁的曹端悟得《太极图》之精旨,以《月川交辉图》喻其妙,其图天上一月,川中九月,取月映川水之意,并作诗:“天月一轮映万川,万川各有月团圆。有时川竭为平地,依旧一轮月在天。”自此,曹端自号月川子,后人也敬称曹端为“月川先生”。
如今五百余载悠悠而逝,天上的那轮皓月尚在,一如先生公廉思想的清辉,映照着大地。(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