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嘉禾竹凳
在湘南嘉禾,竹子是最寻常的植物之一。因水土丰润,此地的楠竹节长而韧,历久弥坚,是制作竹凳的好材料。
制作竹凳,讲究顺势而为。选三年生楠竹,截取竹节均匀的一段,长约二尺;破竹为篾,留青去黄,独取外皮坚硬的部分;火烤矫正,趁热弯折成凳面与凳腿;以竹钉榫卯相接,不着一铁;最后用砂纸打磨,桐油浸润。看似简单,却需匠人眼准手稳——火候欠则易裂,过则失韧;弯折急则断,缓则形散。
嘉禾竹凳质朴耐用。四条腿稳稳扎地,凳面微微内凹,恰合臀形;夏日坐之生凉,冬日垫上棉垫便暖。细细思量,这寻常物件里藏着不少道理:取材时因地制宜,制作中刚柔相济,使用时虚实相生。正如老话所说:“竹有节而直,人有志而坚。”
虽如今家具繁多,但嘉禾人仍偏爱竹凳。田间歇脚、檐下乘凉、灶边添火,总离不了它。记得儿时夏夜,祖母常把竹凳搬到晒谷坪,我躺在她腿上数星星,竹凳随摇扇的节奏吱呀作响,竟成了最好的催眠曲。
竹凳不仅是用具,更见证了鱼水深情。老篾匠们常说,竹凳里藏着革命年代的故事。1934年红军经过嘉禾时,不少乡亲都帮着照料伤员。听村里老人讲,当时有人把竹凳倒扣过来,上面堆满竹篾,伤员就藏在里面躲过了搜查。《嘉禾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里就有记载,那时候老百姓常把竹器铺子当成掩护伤员的地方。竹凳空心的结构,确实能容得下一个人蜷着身子,朴实的智慧背后,是老区人民对红军的一片深情。
嘉禾竹器制作历史悠久,工艺传承脉络清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笥(竹箱)展现了湖南地区悠久的竹编传统,而嘉禾作为楠竹产地,其竹器制作技艺世代相承,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
翻看《嘉禾县志》,在“工艺民俗”这一章里提到,清代本地读书人常给竹器写些诗文。有首《竹器铭》夸竹器“体轻质韧,四足承安”,写得实在贴切。县志上特意注明是“本邑士人”所作,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对竹器的喜爱。这些诗文虽然比不上名家大作,却道出了嘉禾人与竹器朝夕相处的情谊。
去年返乡,见九十岁的七叔公仍在编竹凳。他粗糙的手指在篾条间翻飞,忽然说:“现在的年轻人嫌竹凳硬,却不知硬有硬的好——坐久了腰不驼。”这话令我一怔。
离乡那日,七叔公塞给我一对小竹凳:“带着,比皮箱子实在。”我将小竹凳摆在书房,伏案久了就坐一会儿。竹面已磨出包浆,温润如玉。偶尔吱呀一声,恍若故乡的晚风穿过竹林。
大道至简,大简至美。嘉禾竹凳承载的,不仅是身体的重量,更是岁月的沉淀,还有那些欲说还休的乡愁。(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