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纪委
首页 > 清风苑 > 史鉴 正文

史鉴

清心直道 色正芒寒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5-11-07 09:47:46

  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是千古传颂的北宋名臣包拯的出生地,有个包公故里文化园。据介绍,这里是依据志书记载的包公故居旧址遗迹。诸如花园井、荷花塘、凤凰山、衣胞庙等,依据记载选址建设。规划建设主要根据古遗址、遗迹,结合包公文化、包公故事等,也充分考虑现代人审美和文化需要。

  走进园区,大门上“包公故里文化园”大字熠熠生辉。东面荷花塘,原为包公家宅大门正前方的照面塘,据说为包拯父亲包令仪所修建,塘中莲藕雪白,甜脆无丝(无私)。时已暮秋,荷叶丛绿,略有卷黄。塘东一个大戏台,当地剧团正在演“包公戏”,听上去是庐剧,演职员有五、七位,虽观众不多,但演员演得认真、投入。

  我们带着尊崇的心情边走边看,到故居,过孝肃阁,进书院,仿佛穿越了北宋那段不寻常的历史时期;也仿佛围绕包公的人生轨迹,走过了包拯不寻常的一生。这里简直就是一本凝固的包拯史册展现、形象的北宋建筑再现、厚重的历史人文呈现。但对于我们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园内和门外三尊迥然不同的雕像。

  第一尊是青年包公雕像,位于包公文化园中轴线上,高6.3米,寓意包公享年63岁。

  包公在人们心中是“黑脸”的形象。但他其实是“面白皙,有丰仪”,是个壮实的白面书生。为此,清代孙辅臣惊呼,“肖像满天下,讹传叹失真。刚方不在貌,冠玉自惊人。”之所以成为“黑脸包公”,既是其从政之路百炼成钢的民间心理的折射,更是大众的赞美、期许和神化,还有戏剧表演的技巧因素与夸张表达,不可当真,不能以貌取人。

  正因如此,这尊雕像努力还原真实,依据的是故宫南薰殿的包公画像,呈现的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38岁的包公在安葬完父母、守孝完成后,离开家乡走上仕途时的形象。

  仔细端详,烈日之下,肃穆的包公像反射出灼灼的强光。只见包公穿着粗布衣、背着油纸伞、握着《明志诗》,离开家乡,大步流星,踏上仕途。更为感佩的是,包拯中进士至出仕十年间,已做好了未来为官的准备。他手中握着的《明志诗》,就是他十年修炼的成果,可谓“十年磨一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从走出故乡这片土地第一天起,包拯就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以清心、直道确立了出仕的基本准则和人格道德,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成就传颂千载的“包青天”。

  关于这首《明志诗》,当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在《宋诗三百首》一书中指出:“流传下来的包拯的诗,仅此一首,‘吉光片羽’,却与他的性格相吻合。全诗的要旨即是谋直道而去贪欲。” 

  纵观包公的从政经历,他是“儒模”中铸出的“官范”。包拯既有治国安邦的将相才能,又是儒家文化的忠实践行者。这尊青年铜像,反映的正是英姿勃发的包拯,自信而坚定地走在仕途之上,准备去搏击风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二尊是放置在包公书院中的现代包公塑像,高3.9米,也寓意包拯39岁正式出仕,上面雕刻着包公奏议集中的名句。《左传》里说立德、立功、立言,乃为三不朽。包公故事老少皆知、口口相传,一千多年来,无数老百姓心目中有无数的包青天形象。包拯留下来的文字并不多,只有一首《明志诗》、一则《家训》和《包孝肃公奏议》。他几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国家大事和个人、家族的廉洁自律之上了,少有吟送唱和、风花雪月之作。

  在立功、立言方面,包拯为官26年一心爱民,先后任知县、知州、知府,御史、谏院、三司、转运使、外交特使等,在任期间共上疏185篇,为改善民生凋敝、优化边疆局势,废除苛税、改革财政,惩治贪腐、严明法纪,“披肝沥胆,冒犯威严,不顾忌讳,不避仇怨”,清心直道、秉笔直书。包拯的这些奏议文章,被后人整理为《包孝肃公奏议》,堪称宋代谏议文字的典范,“字字肝胆,读之如见其裂眦扼腕之状”,体现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与胸襟。如果细读几篇,深感这是包公号称“包弹”的直接展现,是其利民护国的忠言谏书,也是他维护国之本、人之伦的呕心沥血之作。

  而其在弥留之际订立的《家训》,当是包拯官场经历的终生总结和千古绝唱,是“立德”的空谷足音。其“三不”之训,何其铿锵有力: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第三尊是镂空包公像。只见这尊雕像足有十多米高,后了解为10.27米,寓意天圣五年(1027年),仁宗皇帝在崇政殿亲试礼部奏名进士,包公高中一甲三十名,被授为大理评事之事。雕像前一组文字,是《宋史卷》中关于包拯的介绍。雕像呈叠形的三角状,是一个以折线式徽派墙打造出的剪影像。白色像面的背后是绿树,镂空部分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的包公昂然矗立。走到雕像背后,发现这又像是折叠的书签。

  包公是从肥东走出去的,走遍了大江南北,最后魂归故里。包公伟岸的身影就是一张名片。据合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镂空包公像位于合宁高铁下穿不远处,在行驶的高铁上约有10秒钟能捕捉到。果真,当我们在这细看时,后方传来高铁呼啸而过的轰鸣。

  临别之际,想起民本堂的楹联:足前正道,心中孝道;头上青天,眼里春天。(王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