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纪委
首页 > 清风苑 > 文化 正文

文化

小城之美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25-09-12 10:54:28

  时光匆匆,转眼来泰州工作已近三年。

  初到泰州,同事告诉我,泰州人有自己的生活哲学:水城慢生活。位于长江北岸的泰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七千多年前,位于扬泰岗地前沿的泰州从海中升起,六千多年前,长江下游的文明曙光已在泰州闪耀。原来,泰州的历史底蕴如此厚重。

  每到一处新的地方,我总喜欢走进市井街巷,探访人文古迹,感受烟火气息。每天上班从住地到单位,途经具有传统气息的五味轩茶社和网红特质的金润楼,再穿过热闹的海光一条街,有兴化卤菜的醇厚浓香,有油炸臭干和水辣椒的美味。学校、超市、水果店、干果店、烧饼铺鳞次栉比,热闹祥和的街景,是泰州最真实的底色。

  初来时,还不太了解这里做买卖的习惯。有一次,我中午走进一家农贸市场,只见人影寥寥,一问才知道,老板在午休,这种松弛感是现在少有的。在这里,想买到新鲜又便宜的蔬菜,要早早地赶到农贸市场,去晚了,人家可就收摊了。大多是农户家自产的蔬菜、肉、蛋,一堆堆摆在街边,每次不管是在早市还是农贸市场买菜,总有摊主热情地再送一把小葱或者香菜,让人倍感温暖。这看似最平常的买卖,是这座城市最真诚的表达。泰州人是勤劳的,但又没有疲于奔命的紧张。你会从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从相见恨晚的兴奋中,听到“么得命”的乡音,体味当地人激动、惊喜、难过的丰富情感。

  从住地向东南,数百米就可到东进西路,古朴的西仓桥下是静静流淌了千年的古城河——凤城河。这里是我常去散步的地方。华灯初上,晚风轻抚,站在西仓桥上,南望凤城河,两岸树影婆娑,河面倒映的灯光,像银河撒下的繁星。

  沿河两岸,逶迤东进,首先是西仓桥东头的都天行宫。此处又称都天庙,是为纪念唐开元末安禄山叛乱时死守睢阳、城破不屈的大将张巡而建。张巡有“都天菩萨”“昊天大帝”的尊号。旧时,农历五月十五、九月初九,泰州各行各业的人都来祭拜。

  再向东三百余米,坐落于凤城河北岸的就是泰坝衙署旧址,旁边即江苏盐税博物馆。历史上曾有“天下盐赋,两淮居半”“两淮盐赋,泰州居半”的说法。盐税博物馆展示了华夏文明中盐业的发展史,泰州在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西汉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富国强兵,修建运盐河,即今通扬运河前身。悠悠千载,运盐河不仅滋养了两岸的土地,更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泰州盐文化。吕夷简、范仲淹等皆在此做过盐税官员。

  与盐税博物馆隔河相望的是位于五一路北的崇儒祠,展示了明代思想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生平事迹。王艮出生在一个以煮盐为业的“灶户”家庭,他创立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紧邻崇儒祠的是光孝寺,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的古寺诉说着1600余年的沧桑,这里珍藏着陆游、董其昌、祝枝山等诸多名人真迹。

  穿过五一路向南,现今泰州中学院内有一座安定书院。此处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讲学故址,他“明体达用”的思想一直传承至今。

  沿五一路再向东,不到五百米,即有乔园一座,园不大,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尽显江南园林景致,曾任两淮盐运使的清代名臣乔松年居住于此。再向东,便到了府前街,这里有宋代贡院遗址,当年此地必定士子云集,贤人荟萃……一条路,文化齐聚,让我不由心生景仰。

  每次往返单位办公楼和食堂,我都会看到盘踞在一隅的石雕,它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辛勤奔忙的人们。看到它,我的内心就踏实了,平静了。我想我该向它的默默坚守致敬。

  如今,我已习惯了泰州春的烂漫,夏的火热,秋的清风,冬的寒凉。时光在静静流淌,流淌出凤城河千年不变的安详。泰州之美,已融入我的生命。(荆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