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纪委
首页 > 图片头条 正文

图片头条

极简科学课 | 8000万年前,你家乡有恐龙出没吗?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1-01-18 09:26:34

  1月12日,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福州召开福建龙岩上杭发现恐龙足迹群化石新闻发布会。据现场专家介绍,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多样性最高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也是福建省首次发现恐龙化石。

化石产地恐龙足迹非常密集

  据了解,该足迹群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察队于2020年11月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龙翔村发现。据初步勘察,该化石产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恐龙足迹240余枚,包括植食性蜥脚类,大、中、小型鸟脚类,肉食性大型三趾型兽脚类,两趾型恐爪龙类,小型兽脚类等至少8种造迹者(恐龙),对研究闽西约8000万年前晚白垩纪古环境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已发现恐龙足迹点百余个,其中晚白垩世恐龙足迹非常少。就多样性而言,上杭恐龙足迹群远高于黑龙江嘉荫、安徽黄山、广东南雄、云南楚雄、四川昭觉、浙江东阳等地的晚白垩世足迹点。

  有人也许会好奇,足迹也是化石吗?没错,除了我们熟悉的恐龙牙齿和骨骼化石,以及恐龙蛋化石,恐龙的遗迹(如足迹、巢穴、粪便或觅食痕迹)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如恐龙足迹化石就是它们活着的时候在柔软的泥沙地面上行走所留下的痕迹被保留下来而形成的。

  恐龙足迹作为恐龙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有着恐龙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此次科考发现的这些足迹化石特征非常明显,反映了恐龙的行走速度等行为学信息。足迹点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虫迹等丰富的沉积构造和遗迹化石,显示出恐龙在旱季湖畔(湖岸带或湖滩)活动(如饮水、进食)的生活画面。

鸭嘴龙类足迹

  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不熟悉恐龙分类的读者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有点懵?

  其实,根据臀部结构的不同,所有恐龙都可以归入蜥臀目(耻骨朝前)和鸟臀目(耻骨朝后)两个大类。蜥臀目恐龙又分为兽脚亚目和蜥脚亚目;鸟臀目则分为鸟脚、剑龙、甲龙、角龙和肿头龙5个亚目。

  此次发现的足迹化石中,肉食性兽脚类为三趾型,并有着非常尖锐的爪痕,兽脚类中的恐爪龙类为二趾型;蜥脚类脚印由前后脚印组成,都像大型的圆坑,一些后脚印还有约三个粗壮的爪痕;鸭嘴龙类(鸟脚亚目)脚印的后足迹为三趾型,脚趾形似三叶草的叶片,爪痕非常粗钝。

  参与此次科学考察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微博知名科学科普博主邢立达告诉记者,考察中发现的足迹最小的大约8厘米,初步判断应属于小型的鸟脚类恐龙,它们体长大约1米,为植食性恐龙;最大的足迹大约55厘米,应为蜥脚类恐龙所遗留,它们体型大约七八米,甚至有可能更长,也是当地发现的体型最大的恐龙。

大型恐爪龙类足迹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考察也是中国首次发现大型恐爪龙类的行迹,并且还是目前中国范围内发现的最大的恐爪龙类足迹。

  听到“恐爪龙”是不是又有点犯晕了?如果告诉你,恐爪龙跟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有抢眼表现的伶盗龙(曾被称为迅猛龙)其实同属于兽脚亚目、驰龙科,也是一种很凶猛的肉食性恐龙,感觉是不是就没有那么陌生了?

两趾型恐爪龙类

  邢立达介绍说,恐爪龙在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跟鸟类的亲缘关系很近,有研究者认为其甚至有可能是鸟类的远祖。

  “一般发现的恐爪龙足迹都比较小,但是这次发现的足迹比较大,接近40厘米,这些恐爪龙的体长大概有五六米或者更长。这个比较有意思,中国此前未发现过这么大型的恐爪类恐龙。”邢立达对记者说。

考察队员在研究恐龙足迹(中间为邢立达)

  谈及8000万年前上杭该区域的自然状况,邢立达认为,上杭这一区域恐龙足迹众多,说明当时该区域自然环境较为优越、有大量动植物生存,是恐龙日常捕食、饮水的场所。

  “我认为福建在恐龙化石资源方面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原馆长彭光照认为,上杭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很可能意味着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在福建被发现,而且不仅是恐龙足迹,甚至不排除恐龙骨骼,甚至恐龙蛋化石。

  此外,上杭恐龙足迹群也被认为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晚白垩世恐龙足迹群。据了解,这一恐龙足迹点被发现后,当地相关部门已经立即采取了设置围栏、安装监控设备、聘请安保人员看守等一系列应急保护措施,并着手进一步加强原址保护、制定科学可行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计划。

  记者还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除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台以外,我国其余26个省级行政区均已发现恐龙化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于露 本文图片由邢立达提供)

>>><<<